
发布时间:2019-09-24 浏览量:次
学院、各部门:
根据《关于印发温州市瓯海区登革热防控应急预案(试行)的通知》”的文件精神,现将我校登革热的防控工作具体安排通知如下:
1、学校建立登革热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指挥机制,日常应急协调管理工作由学校爱卫会负责。
2、资产经营公司负责校园防疫消杀工作,严格按照规定每3天执行全面消杀一次,消杀工作持续至12月份止。
3、全校动员开展国庆节前大扫除,清除滋生地,并重点对食堂、宿舍、苗圃以及有积水的地方持续进行蚊子“雷区"清零工作。全校大扫除由各部门、各学院自行组织,爱卫会将于9月28日组织专项卫生检查。
4、全面开展登革热防控的知识宣传,提高每一位师生防蚊灭蚊能力和及时主动就医意识。
5、严格做好病原的监控工作。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对新报到的留学生进行连续15天的体温监控;各学院、部门应劝导师生近期不要前往东南亚旅游,如有人员近期从东南亚回来,须自行进行连续15天的体温监测。
6、各学院、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登革热防控工作,一旦发现师生有发热病例,应及时引导其到市级医院就诊。
7、如有确诊病人,由爱卫会及时上报高教园区管委会。
8、各学院、部门在客观反映疫情、实时防控同时,应做好舆情监测,及时消除师生的疑虑和恐慌心理。
附件:《如何防控登革热》
温州大学爱卫会
2019年9月24日
如何预防登革热
一、什么是登革热?
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由伊蚊(俗称花斑蚊)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。通常流行于南美、非洲或东南亚地区,夏秋季节高发。
登革热的潜伏期因人而异,一般在感染病毒后的5-8天发病。
二、登革热的主要症状:
1.突发高热: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℃~40℃,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;
2.“体痛”:感到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关节和骨骼痛,整个人觉得很疲乏;
3.皮疹: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,不高出皮肤;
4.“发红”:脸部、颈部、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,貌似“酒醉状”,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、浅表淋巴结肿大、牙龈等无端出血等;
三、登革热传播途径:
登革热是一种经蚊媒传播的传染病,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。
登革热听起来很“危险”,但它是可防可控的,不必过度恐慌。因为它只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所以只要不被伊蚊叮咬就不会感染登革热。
四、预防措施:
1、做好防蚊隔离,比如在寝室做好防蚊纱窗、蚊帐等。
2、居住环境可以使用驱蚊剂,如避蚊胺、驱蚊酯等。
3、清除卫生死角,清理垃圾,及时处理死水源,特别是缸、罐、废旧轮胎、陶瓷罐、竹筒等积水容器。因为伊蚊特别喜欢在死水中产卵,简单说就是从源头扼杀蚊子。
4、避免在树荫、草丛等地逗留,避免伊蚊高峰时段出行。
五、登革热预后:
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,一般病程约为10天,本病通常预后良好,病死率较低。
六、温馨提醒:
国庆节长假将近,尽量避免前往东南亚等疫区旅游。近两周有从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回来的师生,若有出现发热、头痛、皮疹、关节疼痛等类似症状,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,并主动告知近期外出旅游史,以便早诊断、早治疗。